特色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教育学专业介绍

作为师范院校特有的优势专业,教育科学学院自2002年招收本科生以来,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把教育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富有竞争实力的省级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点的主要建设特色如下:

(一)建设预期

1.专业特色鲜明

教育学的专业特色应是:教育、科研、训练纵贯全程,系统扎实;实践能力培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

教育、科研、训练的目标定位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养成教育科研意识,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一年级重在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规定每门专业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小论文式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学术文献、写学术笔记的习惯。二年级为学生确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三年级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系统扎实的科研训练取得显著效果。

为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板书、说课、教学设计、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所谓内外结合,即高校培养与中小学锻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训练相结合。所谓优势互补,即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中小学的技能训练优势互补,学生之间互助互学,优势互补。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技能训练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两种形式。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师技能的形成固然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但更需要学生个体的自主训练和勤奋实践。为此,我们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际见习、实习中去,接受中小学教师的言传身教,贯彻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把“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互补,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并重”作为教学工作特色加以营造。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本科生成立学生社团,探索技能训练模式。

2.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经过建设,教育学专业应形成一支学缘多元、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这应是一支富有学术生产力的教师队伍,我们将争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更多学术论文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并争取获得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

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将立足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打破高校限制,聘请5名中小学优秀教师作为我们的兼职老师,承担师范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优化了团队结构,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探索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努力,构建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的获取、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习得合三为一。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把几种活动形式以及相对应的功能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赋予这些活动新的内涵,使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操作性,为普通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具体的实现路径。

4.教学条件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包括教学媒体应用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心理素质测评实验室、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实验室、教育游戏开发与实验设计室等。为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在已建成3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努力新增教育实习基地。投入经费购置中小学名教师课堂教学录像、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音像图书资料。目前已经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技能训练中心,为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已经面对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开放。

5.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本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培养了4届毕业生。在10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的原则。历届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社会适应性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在校期间英语四级通过率、英语六级通过者、普通话达标率、考研通过率争取达到校内前列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专业建设特色

1.专业建设理念新

在本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渗透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师范生;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师范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教学活动围绕着“教、研、训”展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注重师范生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养成,为研究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念基础。

2.专业建设方案注重实效

本专业的建设方案特别注重实效。理论课程用案例来展开教学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类课程围绕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例讲座”、校系两级科研课题立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进行,切实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师范生经常到实训基地见习、实习,参加教研活动,听名师报告,提升实践环节的实效性。

3.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灵活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构建“互动与共建”机制,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合格师资为平台,构建“交流与共赢”机制,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以教研室为基地,构建团队“整合与共享”机制,强化与校内机构的合作。该管理运行机制能够切实保证“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研究型教师”培养目标的达成。

Baidu
sogou